臨沂鳳翔農牧給大家介紹一下鴨寄生蠕蟲病嗜眼吸蟲病的癥狀與防治技術。
嗜眼吸蟲病也稱為眼吸蟲病,是一種寄生在鴨眼結膜的寄生蟲病,對成年鴨危害性較大,會使鴨眼部出現發(fā)炎、水腫等現象,嚴者會造成死亡。
一、病原及流行特點本病原常見的種類為涉禽嗜眼吸蟲。新鮮蟲體呈微黃色,外形似矛頭狀、半透明。蟲體大小為3-8.4毫米×0.7-2.1毫米,腹吸盤大于口吸盤,生殖孔開口于腹吸備和口吸盤之間,雄精囊細長,睪丸呈前后排列,卵巢位于睪丸之前,卵黃腺呈管狀,位于蟲體兩側,腹吸備后至睪丸前充滿盤曲的子宮,子宮內蟲卵都含有發(fā)育的毛蚴。涉禽嗜眼吸蟲可寄生于各種不同種類的禽類,鴨、鵝、雞、火雞、孔雀等是本蟲常見的宿主。但臨床上主要見于鴨、鵝,以散養(yǎng)的成年鴨、鵝多見。
二、臨床癥狀蟲體寄生于禽類的瞬膜和結膜囊內,大多數病禽單側眼有蟲體,只有少數病例雙眼患病,由于蟲體機械性刺激并分泌毒素,患禽病初流淚,眼結膜充血潮紅,淚水在眼中形許多泡沫,眼結膜和瞬膜水腫,蟲體的刺激致使病禽用腳蹼不停地搔眼或頭頸回顧翼下或背部將患眼揩擦搔癢,部分病例眼結膜炎狀出血,常有黏膜或膿性分泌物。病禽常雙目緊閉,少數病例,角膜點狀混濁,或角膜表面形成潰瘍,嚴重時雙目失明,不能覓食,行走無力,離群,逐漸消瘦、癱瘓、衰竭死亡。
三、生活史蟲體寄生于眼結膜囊內,蟲卵隨眼分泌物排出,遇水立即孵化出毛蚴,毛蚴進入適宜的螺螄體內,經發(fā)育后形成尾蚴,從毛蚴發(fā)育為尾蚴約需3個月的時間。尾蚴主動的從螺螄體內逸出,可在螺螄外殼的體表或任何一種固體物的表面形成囊蚴。當含有囊蚴的螺獅等被禽類吞食后即被感染,囊蚴在口腔和食道內脫囊逸出童蟲,在5天內經鼻淚管移行到結膜囊內,約經一個月發(fā)育成熟。
四、病理變化剖檢病變與上述的臨床癥狀描述眼部變化相同,另外可在眼角內的瞬膜處發(fā)現蟲體,而內臟器官未見明顯病變。
五、防治措拖對于患病的禽類,應用75%酒精滴眼,每只患眼滴4-6滴,可獲得滿意療效。其次還可用人工的方法摘除蟲體,但必須去除干凈,否則效果不佳。此外,散養(yǎng)的水禽禁止在流行地段的水域中放養(yǎng),若將水生作物(或螺螄)作為飼料飼喂時應事行滅囊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