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美貿易網(wǎng) > 技術中心 > 所有分類
廖正根,陳緒龍,趙國巍,祝婧云,梁新麗,鐘紹金,曹運朝
江西中醫(yī)學院 現(xiàn)代中藥制劑重點實驗室,江西 南昌 330004
注:本文來源于互聯(lián)網(wǎng),由濟南松岳機器有限責任公司整理編輯,交流之用,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
摘 要:目的 比較骨碎補超微粉和普通粉的粉體學特征及溶出特點,為骨碎補超微粉體的粒徑控制與應用提供實驗依據(jù)。方法 通過考察骨碎補粉體的粒徑及分布、吸濕性、粉體的形貌結構等粉體學特征和體外溶出行為,研究骨碎補粉體的粒徑對其粉體學特性和體外溶出行為的影響。結果 骨碎補超微粉和普通粉的粉體學特征、體外溶出行為差異顯著;除微粉 III外,骨碎補超微粉中柚皮苷溶出的速度與程度要高于普通粉。結論 適度的微粉化能促進骨碎補有效成分的溶出,超微粉碎技術應用于骨碎補具有可行性。骨碎補超微粉體粒徑宜控制在 61.4~23.5 μm。
關鍵詞:骨碎補;超微粉碎;物理特性;體外溶出;柚皮苷
中圖分類號:R286.0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0253 - 2670(2011)03 - 0461 - 05
Influence of superfine grinding on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Drynariae Rhizoma
LIAO Zheng-gen, CHEN Xu-long, ZHAO Guo-wei, ZHU Jing-yun, LIANG Xin-li, ZHONG Shao-jin, CAO Yun-chao
Key Laboratory of Mordern Preparation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Ministry of Education,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chang 33000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Comparing the powder characteristics and dissolution rate between common powder and micropowder of Drynariae Rhizoma to provide experimental evidence for the micropowder application and the control of paticle size. Methods Particle size and distribution, hygroscopicity, and powder morphology of the powder characteristics and dissolution behavior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particle size on powder characteristics and dissolution of Drynariae Rhizoma powders. 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common powder and micropowder in powder characteristics and dissolution rate. In addition to the micropowder III, the dissolution rates and the concentrations of naringin in micropowder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mmon powder of Drynariae Rhizoma. Conclusion An appropriate degree of micronization is helpful for the dissolution of the active components in Drynariae Rhizoma and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nization technology to Drynariae Rhizoma is feasible. The particle diameter (D90) of the micropowders should be controlled in 61.4—23.5 μm.
Key words: Drynariae Rhizoma; superfine grinding;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dissolution; naringin
骨碎補為水龍骨科植物槲蕨 Dryenaria fortunei (Kunze)J.Sm.的干燥根莖,是較常用中藥,具有補腎強骨,續(xù)傷止痛之功效,用于腎虛腰痛,耳鳴耳聾,牙齒松動,跌撲閃挫,筋骨折傷等癥[1]。
超微粉體技術是應用于中藥領域中的一項新技術[2]。中藥材經(jīng)超微粉碎可改善其加工性能,使細胞壁與細胞內成分分離,細胞內的有效成分可直接接觸溶媒而溶出,加快活性成分的溶出,提高活性成分生物利用度和中藥材的利用率[3-6]。然而,藥材粉碎過細不僅增加生產(chǎn)成本,而且由于粒度的減小,粉體顆粒的表面組成或結構發(fā)生變化,使其許多性質如表面活性、聚結性、吸濕性等發(fā)生改變,這些性質的改變可能不利于后續(xù)加工和活性成分溶出。因此,研究中藥超微粉工藝及控制合適的粉碎程度是必要的。本實驗通過對不同粒度骨碎補粉體學特征及體外溶出行為的比較研究,為骨碎補超微粉體的粒徑控制與應用提供實驗依據(jù),進一步為其他中藥材的超微粉碎提供理論依據(jù)。
1 儀器與試藥
SYFM—8II 振動式藥物超微粉碎機(濟南松岳機器有限責任公司),RT 粉碎機(榮聰精密科技有限公司),Agilent 1200 高效液相色譜儀(美國安捷倫),BT—9300H 激光粒度儀(丹東市百特儀器有限公司),ZRS—8G 智能溶出儀(天津大學無線電廠),S—3500N 掃描電子顯微鏡(日本日立公司)。
骨碎補藥材(四川大千藥業(yè)提供)經(jīng)江西中醫(yī)學院張壽文副教授鑒定為;柚皮苷對照品(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批號 110722-200610);乙腈、甲醇為色譜純;水為超純水;其他試劑均為分析純。
2 方法與結果
2.1粉體的制備與粒度測定[7]
取一定量骨碎補藥材,用 RT 粉碎機粉碎,過 80 目篩,得到的初粉再以粉碎機粉碎后過100 目標準篩,即得普通粉(細粉);另取過 80 目篩的初粉 500 g,投入藥物超微粉碎機粉碎,溫度為0 ℃,分別粉碎 4、10、20 min,所得的粉體分別稱為微粉 I、微粉 II 和微粉 III。所有粉體均采用 BT—9300H 型激光粒度儀測定粒徑及其分布。粒徑測定結果:細粉的 D90 為 97.4 μm,微粉 I、微粉 II和微粉 III 的 D90 分別為 61.4、23.5、9.2 μm。粒徑分布結果見圖 1。
2.2粉體的 SEM 觀察
分別取 4 種粉體少許鋪于 SEM 樣品臺上,噴金鍍膜后置掃描電鏡下觀察不同粒徑分布骨碎補粉體的結構及表面形態(tài),結果見圖 2??梢钥闯龉撬?/span>補細粉顆粒較大、組織塊清晰可見、形狀不規(guī)則、粒徑不均勻,可見原藥材的粉體特征;而經(jīng)超微粉碎后,粒徑明顯變小,但大小不均勻,有少量聚結的現(xiàn)象。
2.3粉體休止角及堆密度的測定
休止角(θ)是評價粉體流動性的一個重要參數(shù),一般認為 θ<30°時流動性很好,θ>45°時流動性差,但實際生產(chǎn)中 θ<40°就可滿足生產(chǎn)過程中流動性的需求。粉體的黏著力和流動性與其堆密度有一定的關系,隨著粉體堆密度的增大,其黏著力隨之減小,而粉體的流動性隨之變好。按文獻經(jīng)典方 法[8-9] ,分別取 4 種粉體適量,用固定漏斗法,測定 高度和寬度,平行 3 次,計算 θ;分別稱取 4 種粉 體適量,置 50 mL 量筒中,連續(xù)操作 3 次,測定其體積,計算堆密度。測定結果見表1。骨碎補粉體流動性隨著粒度的減小而變弱,微粉化對骨碎補粉體的流動性有不利影響。
2.4粉體吸濕速率的測定
在已稱定的扁稱量瓶底部分別放入厚約 3 mm已干燥至恒定質量的不同粒度的骨碎補粉體,準確稱定后置于盛有相對濕度為75%氯化鈉過飽和溶液的干燥器中恒溫 25 ℃保存,定時稱定質量,直至吸濕平衡為止,計算吸濕率,并繪制吸濕率曲線。
由圖 3 可知,骨碎補細粉、微粉 I、微粉 II、微粉 III 的吸濕性由強到弱依次為:細粉>微粉I≈微粉II>微粉III。將吸濕率曲線的數(shù)據(jù)進行方程擬合時,發(fā)現(xiàn)方程 ω=a t2+b t+c 擬合效果較好,對時間一階求導得到吸濕速率方程 v=2a t+b,式中 ω為吸濕量,t 為時間,a、b、c 分別為常數(shù)[10]。對骨碎補細粉、微粉 I、微粉 II 和微粉 III 的吸濕數(shù)據(jù)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見表 2??梢姡⒎?I 外,骨碎補微粉的初始吸濕速率均比細粉小,初始吸濕速率隨粉體粒徑的減小而減小,吸濕速率隨吸濕時間的增加而減小。當 v=0 時,吸濕達到平衡,根據(jù)吸濕速率方程計算可知,3 種微粉達到吸濕平衡的時間均大于細粉。
2.5骨碎補粉體中柚皮苷的測定
2.5.1色譜條件 色譜柱為 AlltimaTM C18(250 mm×4.6 mm,5 µm),流動相為乙腈﹣0.1%磷酸(25∶75),體積流量 1.0 mL/min,柱溫 25 ℃,進樣量 20 µL,檢測波長 283 nm。色譜圖見圖 4。
2.5.2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精密稱取柚皮苷對照品6.34 mg,置于50 mL 量瓶中,加70%甲醇溶解并定容至刻度,搖勻,即得 126.8 μg/mL 對照品儲備液。
2.5.3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本品粉體約 0.2 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 70%甲醇 20 mL,密塞,稱定質量,搖勻,加熱回流 30 min,放冷,再稱定質量,用 70%甲醇補足減失質量,搖勻,靜置,取上清液用 0.45 μm 微孔慮膜濾過,即得。
2.5.4標準曲線及線性范圍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儲備液 0.5、1.25、2.5、3.5、5.0 mL,置 10 mL 量瓶中,加 70%甲醇稀釋至刻度,搖勻,得系列柚皮苷對照品溶液。分別進樣測定,以進樣質量濃度為橫坐標,峰面積積分值為縱坐標,進行線性回歸,得回歸方程 Y=37.632 X+54.97(r=0.999 8)。結果表明柚皮苷在 6.34~63.4 μg/mL 呈良好線性關系。
2.5.5精密度試驗 精密吸取柚皮苷質量濃度為31.7 μg/mL 對照品溶液20 μL,重復進樣 6 次,測定其峰面積,計算 RSD 為 0.63%。
2.5.6重現(xiàn)性試驗 取骨碎補細粉,平行制備供試品溶液5 份,進樣測定,結果柚皮苷平均質量分數(shù)為 0.68%,RSD 為 1.21%。
2.5.7穩(wěn)定性試驗 取骨碎補細粉,制備供試品溶液,分別于 0、2、4、8 h 進樣,測定柚皮苷峰面積,計算 RSD 為 1.15%,表明供試品溶液在 8 h 內穩(wěn)定。
2.5.8加樣回收率試驗 精密稱取骨碎補細粉9份,均分為3 組,各組分別加入柚皮苷對照品儲備液 110、130、150 μL,制備供試品溶液,測定。結果柚皮苷平均加樣回收率為97.50%,RSD 為1.35%。
2.5.9樣品測定 取 4 種粉體,分別制備供試品溶液,各平行3 份。分別精密吸取供試品溶液、對照品溶液各20 μL,注入高效液相色譜儀,測定,計算,細粉、微粉I、微粉II、微粉III中柚皮苷的質量分數(shù)分別為 0.68%、0.50%、0.53%、0.56%。
2.6溶出度測定
采用槳法測定 4 種粉體的溶出度。量取 250 mL經(jīng)脫氣處理的蒸餾水,注入溶出杯內,加熱使溶劑溫度保持在(37±0.5)℃,調整轉速使其穩(wěn)定在 100r/min。每種粉體準確稱取 6 份,分別投入 6 個溶出杯中,將漿伸入溶出杯中,立即開始計時,分別于 5、10、20、30、40、60 min 定時定點取樣1mL,同時補加同溫等量的蒸餾水,樣品用0.45µm 微孔濾膜濾過,取續(xù)濾液,注入液相色譜儀,記錄色譜圖,以峰面積計算各個時間點的累積溶出率。繪制累積溶出率曲線,結果見圖 5。
2.7溶出數(shù)據(jù)分析
根據(jù)威布爾分布函數(shù)的處理方法,計算出溶出參數(shù) t50、tD、m、r(t50、tD 分別為藥物溶出 50%和 63.2%所需時間、m 為擬合曲線的形狀參數(shù)),分別對 4 種粉體的溶出參數(shù)(t50、tD)進行方差分析。結果見表 3、4。可知,微粉 I 溶出較快,t50<3 min;微粉 III 溶出最慢,tD 為 17.22 min。溶出速度大小順序為微粉 I>微粉 II>細粉>微粉 III。不同粒徑的粉體溶出參數(shù) t50、tD 值比較均有顯著差異(P< 0.01),表明即使同是超微粉體,因粒徑不同,均可導致藥物的內在質量產(chǎn)生較大差異。
3 討論
骨碎補超微粉體吸濕速度和平衡吸濕量隨著粒徑的減小而減小,與一般的吸濕規(guī)律相反??赡苁怯捎诜垠w緊密度提高、孔隙率減小,導致比表面積減小,因而可以降低微粉的吸濕速度和程度[11]。
本實驗測得細粉和超微粉體中柚皮苷的量有差異,可能是超微粉碎過程中存在化學或機械化學效應[12]。但是從溶出角度看,比較細粉和微粉I,隨粉碎程度的加深,活性成分溶出速度和程度增大,如微粉 I的tD遠遠小于細粉的。但是超微粉碎也不是粒徑越小越好,當粉碎程度進一步加深,比較微粉I 和微粉III,由于微粉III 在溶劑中發(fā)生團聚作用,溶出速度和程度減小。
因此,研究中藥超微粉碎工藝及選擇合適的粉碎程度是必要的。因為中藥情況比較復雜,不同的藥材其組織結構也不同,所含的成分也不相同,對粉碎度要求也不同。結合骨碎補粉體學特征及溶出行為可知,骨碎補超微粉體粒徑宜控制在 61.4~23.5 μm。
參考文獻
[1] 中國藥典 [S]. 一部. 2010.
[2] 羅付生, 韓愛軍. 超細粉體技術在中藥行業(yè)中的應用[J]. 中草藥, 2001, 32(10): 941-943.
[3] 舒朝暉, 劉根凡, 馬孟驊, 等. 中藥超微粉碎之淺析[J]. 中國中藥雜志, 2004, 29(9): 823-827.
[4] 李 雅, 楊永華, 蔡光先. 超微粉碎技術對黃芪藥材主要化學成分提取率的影響[J]. 中成藥, 2008, 30(2): 229-231.
[5] 趙伯濤, 錢 驊, 徐德然, 等. 超微凍干人參的粉體特征、皂苷測定及功效研究 [J]. 中草藥, 2008, 39(3): 380- 382.
[6] 劉 瑩, 崔炯莫 李洪斌, 等. 白芨超微粉對大鼠實驗性胃潰瘍的影響 [J]. 中草藥, 2008, 39(3): 397-400.
[7] 廖正根, 張曉輝, 趙國巍, 等. 不同粒度紅花粉體理化性質的比較研究[J]. 中國藥學雜志, 2010, 45(8): 602- 606.
[8] 張 強, 武風蘭. 藥劑學[M]. 第 5 版. 北京: 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 2005.
[9] 金萬勤, 黃 芳, 郭產(chǎn)瑋. 蒼術、黃柏及超細微粉的生物學研究 [J]. 中草藥, 2001, 32(4): 306-308.
[10] 杜若飛, 馮 怡, 劉 怡, 等. 中藥提取物吸濕特性的數(shù)據(jù)分析與表征 [J]. 中成藥, 2008, 30(12): 1768-1771.
[11] 蔣且英, 廖正根, 趙國巍, 等. 吸濕原理及中藥制劑防潮方法研究概況 [J]. 中國藥房, 2009, 18(33): 2626- 2628.
[12] 丁金龍, 孫遠明, 楊幼慧, 等. 魔芋葡甘聚糖機械力化學降解研究 [J]. 現(xiàn)代食品科技, 2008, 24(7): 62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