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美貿(mào)易網(wǎng) > 技術中心 > 所有分類
北京凱達科儀科技有限公司作為國內的表面粗糙度儀生產(chǎn)廠家,會接到不少的客戶電話,想向我們了解下表面粗糙度符號,下面我們簡單的給各位介紹下表面粗糙度符號。
表面粗糙度原稱表面光潔度,是指加工表面上所具有的較小間距和峰谷所組成的微觀幾何形狀特性,一般由加工方法和其它意思形成。屬于幾何精度的表面結構范疇。通俗的講,就是指零件表面經(jīng)加工后遺留的痕跡,在微小的區(qū)間內形成的高低不平的程度(也可以說成為粗糙的程度)用數(shù)值表現(xiàn)出來,作為評價表面狀況的一個依據(jù)。它是研究和評定零件表面粗糙狀況的一項質量指標,是在一個限定的區(qū)域內排除了表面形狀和波紋度誤差的零件表面的微觀不規(guī)則狀況。
表面粗糙度的標準化工作是從三十年代開始發(fā)展起來的,和形位公差一樣,也是首先從解決圖樣標注的統(tǒng)一開始的。前聯(lián)邦德國于1939年發(fā)布了DIN140標準,是早的有關表面粗糙度方面的標準,這個標準只規(guī)定表面粗糙度的符號,把需要加工的表面分為▽、▽▽、▽▽▽、▽▽▽▽,不需要加工的表面用符號∽表示。由于沒有參數(shù)標準,銀川各個符號均無既定的數(shù)值,而是憑目測加以區(qū)分。
美國于1940年發(fā)布了美國標準ASAB46.1--1940; 1947年又修訂為ASAB46.1--1947. 美國的現(xiàn)行標準是ANSIB4 6.1--1978,與英國、加拿大標準一致。標準中規(guī)定了各個參數(shù)及定義,明確以輪廓算術平均偏差Ra為主要參數(shù),其他參數(shù)在特殊需要時應用。
隨著國際標準的修訂,德國、美國等國家都修訂了本國的標準,使其盡量與國際標準相一致。
我國的表面粗糙度標準的制定工作是從五十年代開始的。
1951年頒布了620.040--13《工程制圖表面記號和處理說明》;
1956年頒布了50-56《表面光潔度定價及代號》;
1959年修訂為國家標準GB130--59《機械制圖 表面光潔度和不涂層的代號及熱處理了、表面處理和涂層說明的注發(fā)》;
1960年發(fā)布了機械工業(yè)部標準JB178--60《表面光潔度等級及代號》;
1968年發(fā)布的國家標準GB1031--68《表面光潔度》與ISO的建議標準ISO/R 468基本一致,將評定參數(shù)改為Ra和Rz。
1981-1982期間修訂為GB/T1031-1983《表面粗糙度 參數(shù)及其數(shù)值》、GB/T3505--1983《表面粗糙度 術語 表面及其參數(shù)》和GB/T131--1983《表面粗糙度 代號及其注法》;
1993年隨著我國加入WTO和與國際標準接軌,修訂為GB/T131--1993《表面粗糙度符號、代號及其注法》一直沿用至今。
簡單說說與表面粗糙度的評定參數(shù)有關的概念術語:
1)基準線
用來評定表面粗糙度的參數(shù)的一條給定的線,稱為基準線(亦稱中線)。
2)取樣長度
為判別具有表面粗糙度特征而規(guī)定的一段基準線長度,稱為取樣長度。
3)評定長度
為評定輪廓而測量時必須的一段長度,稱為評定長度,它可以包含一個或幾個取樣長度,一般情況下以五個取樣長度為一個評定長度。
4)輪廓峰頂線
在取樣長度范圍內,平行于基準線,并且通過輪廓的線,稱為輪廓峰頂線。
5)輪廓谷底線
在取樣長度范圍內,平行于基準線,并且通過輪廓點的線,稱為輪廓谷底線
評定表面粗糙度的高度參數(shù):
GB 1031《表面粗糙度 參數(shù)及其數(shù)值》中規(guī)定了兩個表面粗糙度的高度參數(shù)RaRz,現(xiàn)分述如下:
1)輪廓算術平均偏差Ra
是指在取樣長度l內,輪廓偏差值的算術平均值,其值為:
2)輪廓高度Rz
在一個取樣長度內,輪廓峰高Rp和輪廓谷深Rv之和的高度
表面粗糙度的基本符號:
表面粗糙度的基本符號由兩條不等長的直線組成,其夾角為60°,如下圖(a)所示,表示表面可用任何方法獲得。當不加注粗糙度參數(shù)值或有關說明時,僅適用于簡化代號標注。
如需表示表面的粗糙度由去除材料的方法獲得,則應在基本符號上加一短橫線,如圖(b)所示
如需表示表面的粗糙度由不去除材料的方法獲得,如鑄造、鍛造、沖壓變形、熱軋、令扎、粉末冶金等,或者要求保持原供應狀況即保持上道工序的表面粗糙狀況時則用圖(c)所示的符號,即基本符號加一小圓。原標準中的∽,應有新標準的代替。
如需要標注表面粗糙度的有關參數(shù)或對加工方法進行說明時,可在上述三個符號的長邊上加一橫線,
如需表示所有表面具有相同的表面粗糙度要求,可以在上述三個符號上加一小圓,
下面是各種不同功能要求的粗糙度表示方法的舉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