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美貿易網(wǎng) > 技術中心 > 所有分類
需氯量是滅活水中微生物,氧化有機物和其他還原性物紉質所消耗的那一部分有效氯。
當加氯量超過需氯量后,有剩余氯產生即為余氯。余氯是為了抑制水中殘余病原微生物的再度繁殖,使管網(wǎng)中維持少量剩余氯。我國《生活飲用水衛(wèi)生標準》GB 5749-2006中規(guī)定加氯接觸30min后,出廠水余氯不低于0. 3mg/l:不大于4mg/L限值)i在管網(wǎng)末梢不應低于O. 05mg/L。按余氯成分可分為自由性余氯和化合性余氯。化合性余氯也稱結合氯,是氯與水中某些化合物反應生成的具有氧化能力的氯化物。如以氯氨形式存在的NH.CI、NHCI:、NCl,。當加氯量高于需氯量與化合性氯之和后的剩余邪萬棟為自由性余氯,也稱游離氯,多以CI,、HOCI、OCI-形式存在。
加氯點如何確定?
加氯點的選擇主要考慮加氯效果、衛(wèi)生要求、設備保護以及與后續(xù)工藝的結合等幾方面,投加點不同,產生的作用不雷般可分為項氯化、中間氯化和后氯化。預氯化設在混凝前或與混凝劑同時投加,對原水中的藻類、浮游生物、色度、臭、味、有機物、鐵、錳等有顯著去除作用。藻類和浮游生物過量繁殖將給水廠運行帶來不利影響,如增加混凝劑的投量、阻塞濾池、縮短濾池運行周期等。預氯化能使藻類和浮游生物滅活,同時具有提高混凝效果的作用。中間氯化常設在常規(guī)處理的沉淀后或過濾后。作為水的深度處理手段,遺過與活性炭GAC聯(lián)用,使大分子有機物氧化分解為易被吸附或生物降解的小分子有機物。
后氯化是在過濾后或清水池前加氯,是市政給水處理的道工序,延長接觸時間(30min),目的是消毒。另外管網(wǎng)途中可補氯,保證管網(wǎng)末端余氯量,又不會使水廠附近管網(wǎng)中余氯過高。